每日《三十六计》打卡

每天学习一计,怀古通今。

*软件截图*

每日三十六计打卡 - [maohaha.com].jpg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一部兵法书,记载了三十六条兵法。

语源

“三十六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齐书·王敬则传》提到的“三十六策”:“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走为上计”指檀道济伐魏不利,粮草被焚,宋军乏食,主动退兵之事。他把计谋全用在“走”上面,包括“唱筹量沙”和“空城计”(都是装腔作势而得以撤退),而有“走为上计”的说法。但此处的“三十六计”不像是书名,《南齐书》《南史》亦均无记载这一书名。

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元朝以后,此语多见于小说戏曲之中,例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明《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清李玉《牛头山》第七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根据《易经》,六和八是阴的成数,而六更是阴数之极;三十六本为虚数,是阴数之极的平方,因此三十六应该只是虚数,表示计谋极多。今天的《三十六计》确实有三十六条计策,可能只是附会这一典故。

散文家秦牧在1947年2月11日、12日的《华商报》上发表文章《流氓经》,称“三十六计”一词在“线装书中极难稽考,但普通人有这么一说”。可见“三十六计”一词由来已远古,但作为书名是20世纪的事情。

版本源流

《三十六计》已知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印制的,使用土纸,旁标小字“秘本兵法”,不署作者和年代,注明是根据在“邠州”(这是古称,当时应为陕西省邠县;今为县级彬州市,由陕西省咸阳市代管)发现的手抄本翻印。1943年,叔和在成都一个摊档上偶然得到了这个土纸翻印本;他于1961年9月16日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介绍此书;1962年8月,叔和将翻印本赠给北京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同年10月,解放军政治学院图书资料馆据该翻印本油印了《三十六计》。这个油印本由无谷(姚炜)译注,内部发行。无谷在《前言》中说:“目前手头尚未找到第二种本子。”;1973年,武汉军区编印了《三十六计今译》;1979年,无谷译注的《三十六计》终于公开出版,广为流传。今日华人世界出版的有关《三十六计》之书籍一般源于以上版本。

2009年6月,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济宁市政协召开了“隋·玉简册《三十六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早前民间收藏家提供的一份隋代玉简册《三十六计》实物进行了现场研究认证,咸认真实可信。玉简册共计66片,总重量为4.6公斤,阴刻小篆体文字,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刻“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收藏家郭先生说这套《三十六计》玉简册是他2003年在济宁民间发现并购入的。隋代玉简册中没有现在版本中的总说和六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的题目及“按”。现在版本中的“按”多用春秋战国及汉代战例,但也有两处提到宋、辽、金之事。与会的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觉得《三十六计》的作者虽是南北朝的檀道济,而总说和每计的“按”可能是宋代以后的一位熟知兵法和易经的人补充的。

也有人指出《三十六计》和1947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洪门志》的部分内容几乎相同,这是一本由朱琳编著的关于洪门历史与帮会规制的书,在其第十四章“各种考录”(原书115至116页)便收录“三十六着”一条目,除少数几个计名与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略有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

内容

《三十六计》全书以《易经》为依据,引用《易经》27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22个卦。其中许多内容都是常用成语:比如元曲,借尸还魂在《碧桃花》、暗度陈仓在《气英布》、金蝉脱壳在《朱砂担》中出现过;比如小说,调虎离山在《西游记》、借刀杀人在《红楼梦》、瞒天过海在《说唐》

  • 第一套〖胜战计〗

  • 第01计 瞒天过海

  • 第02计 围魏救赵

  • 第03计 借刀杀人

  • 第04计 以逸待劳

  • 第05计 趁火打劫

  • 第06计 声东击西


  • 第二套〖敌战计〗

  • 第07计 无中生有

  • 第08计 暗渡陈仓

  • 第09计 隔岸观火

  • 第10计 笑里藏刀

  • 第11计 李代桃僵

  • 第12计 顺手牵羊


  • 第三套〖攻战计〗

  • 第13计 打草惊蛇

  • 第14计 借尸还魂

  • 第15计 调虎离山

  • 第16计 欲擒故纵

  • 第17计 抛砖引玉

  • 第18计 擒贼擒王


  • 第四套〖混战计〗

  • 第19计 釜底抽薪

  • 第20计 混水摸鱼

  • 第21计 金蝉脱壳

  • 第22计 关门捉贼

  • 第23计 远交近攻

  • 第24计 假道伐虢


  • 第五套〖并战计〗

  • 第25计 偷梁换柱

  • 第26计 指桑骂槐

  • 第27计 假痴不癫

  • 第28计 上屋抽梯

  • 第29计 树上开花

  • 第30计 反客为主


  • 第六套〖败战计〗

  • 第31计 美人计

  • 第32计 空城计

  • 第33计 反间计

  • 第34计 苦肉计

  • 第35计 连环计

  • 第36计 走为上计


为便于人们熟记三十六计,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 金玉檀公策,

  • 借以擒劫贼,

  • 鱼蛇海间笑,

  • 羊虎桃桑隔,

  • 树暗走痴故,

  • 釜空苦远客,

  • 屋梁有美尸,

  • 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檀公策”三字和“伐虢”二字为一计外,每字中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次为:

  •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

  • 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

  • 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

  • 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

  • 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

  • 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

  • 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

  •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