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雷
Windows经典扫雷游戏,有四个难度可选!最后一个自适应充满屏幕大小。
扫雷游戏(英语:Minesweeper)是一类逻辑谜题类电子游戏。游戏界面由一系列可点击的方块组成,某些方块中隐藏着“地雷”。玩家需打开所有无雷方块,但不能触发地雷。已打开方块上显示的数字展现了周围地雷数量。
在基本玩法之上,还派生出了许多其他版本,例如《Minesweeper X》、《Crossmines》、《Minehunt》等。此外,扫雷游戏也被嵌入到其他游戏中作为小游戏出现,如《RuneScape》,以及《我的世界》2015年的愚人节版本。
至于扫雷游戏的起源,目前仍不十分明确。《PCGamesN》和Cracked.com(英语:Cracked.com)指出,1973年杰里马克·拉特利夫(Jerimac Ratliff)的《Cube》是这一类型游戏的鼻祖。不过TechRadar(英语:TechRadar)称最早的版本是1990年的《微软扫雷》;而Eurogamer则认为,1983年由伊恩·安德鲁(Ian Andrew)开发的《Mined-Out》属扫雷游戏,《微软扫雷》受到其影响。《微软扫雷》的开发者柯特·约翰逊(Curt Johnson)承认,他在设计游戏时借鉴了其他游戏,但并不是《Mined-Out》。
玩法
扫雷为益智类游戏。游戏中,地雷随机散布在由许多方块构成的区域内。每个方块有三种状态:未打开、已打开、已标记。未打开的方块为空白且可供点击;一旦点击打开,方块便会显示相应信息;而标记则是玩家用来标示可能藏有地雷的位置。
玩家点击任一方块将其打开:如果点到了地雷,游戏就结束;反之,方块会显示一个数字,代表其周围(包括对角线方向)隐藏的地雷数量,或者显示为空白(也可视作“0”)。当显示为空白时,与其相邻且没有地雷的方块会自动一并打开。玩家也可以手动标记方块(通常会显示一个小旗),以提示该处可能有地雷。被标记的方块仍被视作未打开,玩家随时可以点击它们。在部分版本中,如果某个已打开方块周围显示的数字等于周边已标记方块的数量,则会自动打开所有未标记的相邻方块,这个操作称为“chording”。
目标与策略
一局扫雷游戏开始于玩家首次点击某个方块。在某些版本中,首次点击总是安全的,有的甚至保证第一次点击后,该方块周围的所有方块都没有地雷。游戏过程中,玩家需要依靠已打开方块显示的信息,逐步推断出哪些方块没有地雷,并继续打开它们。同时,游戏中会显示剩余地雷的数量,该数值等于地雷总数减去已标记的方块数。因此,若标记过多,地雷数量可能会为负数。
要顺利通关,玩家必须在不触发任何地雷的情况下,将所有无雷方块打开。游戏没有得分,但会记录玩家完成游戏所用的时间。难度可以通过增加地雷数量或使用更大的区域来提升。有的游戏版本会提供三种默认设置:初级、中级、高级,难度依次递增。一般来说,初级多为8×8或9×9的区域,含10个地雷;中级为16×16,含40个地雷;高级则为30×16,含99个地雷。同时,有些版本允许玩家自定义区域尺寸和地雷数量。
历史
《PCGamesN》的威尔·弗里曼(Will Freeman)、Cracked.com(英语:Cracked.com)的亚当·韦尔斯(Adam Wears)与吉姆·埃弗里(Jim Avery)均指出,1973年杰里马克·拉特利夫(Jerimac Ratliff)于《Creative Computing》(英语:Creative Computing (magazine))上投稿的《Cube》是这一类型游戏的鼻祖。不过,根据TechRadar(英语:TechRadar)的说法,扫雷游戏是微软在1990年代开发的;但Eurogamer的丹·格里利奥普洛斯(Dan Griliopoulos)称,伊恩·安德鲁(Ian Andrew)于1983年为ZX Spectrum开发了游戏《Mined-Out》,该游戏“较不为人知、设计精巧”,包括《微软扫雷》在内的其他扫雷游戏深受其启发;安德鲁本人更称,《微软扫雷》抄袭了《Mined-Out》。《微软扫雷》首次出现在1990年随Windows 3.11附送的微软娱乐包中,由罗伯特·唐纳(Robert Donner)和柯特·约翰逊(Curt Johnson)开发。约翰逊曾表示,《微软扫雷》的设计借鉴了另一款游戏,不过并非《Mined-Out》,他自称忘记具体是哪款游戏了。Cracked.com的韦尔斯和埃弗里写道,《微软扫雷》功能较少,但由于捆绑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因此知名度较高。《怀旧玩家》的格雷姆·梅森(Graeme Mason)还与Authoritative Minesweeper网站的创始人达明·穆尔(Damien Moore)讨论过,后者认为《Relentless Logic》直接影响到了《微软扫雷》,但也称《Mined-Out》对其有所影响。弗里曼还提到,1982年《Sinclair User》(英语:Sinclair User)杂志中的《Minefield》也是更早的例子。另一早期版本是SunOS上的游戏《Mines》,由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on)编写,于1987年发布;据Authoritative Minesweeper介绍,该游戏于1990年被移植到X窗口系统上。
2001年,意大利“国际禁扫雷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Winmine)认为《微软扫雷》“冒犯了地雷受难者”,要求更换游戏题材。随后,Windows Vista版的《微软扫雷》在设计上做了调整,用鲜花代替了原本的地雷图块。
其他版本
在传统扫雷游戏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扩展玩法,增添了不少新元素。《Minesweeper X》是《微软扫雷》的仿品(英语:Video game clone),改进了随机性和统计功能,因此很受那些追求极速通关的玩家欢迎。《Arbiter》和《Viennasweeper》也是类似的仿品,功能上与《Minesweeper X》类似。《Crossmines》增加了连锁地雷和不规则区块,使玩法更复杂。《BeTrapped》则将扫雷的设定转化为解谜游戏。此外,网上还有不少直接模仿《微软扫雷》的版本。
扫雷游戏还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其他游戏中:《RuneScape》中的小游戏Vinesweeper借鉴了扫雷游戏;非日文版的《宝可梦 心金/魂银》包含了扫雷的变体;2015年《我的世界》在愚人节更新中添加了扫雷小游戏;HP-48G图形计算器内置的“Minehunt”要求玩家从游戏区域的一角安全移动到另一角,提示仅为周围地雷数;在Google搜索中搜索“扫雷”后,就能触发隐藏的扫雷游戏彩蛋。
另外,还有一种适合纸上玩的逻辑益智版扫雷:开始时部分方块已经显示,玩家无法再打开更多方块,只能正确标记剩余的地雷。与传统扫雷游戏不同,这类谜题通常只有唯一解。此类谜题被称为“天体图”。







竞技
竞技扫雷的玩家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通关,他们往往会记住各种常见的数字组合来缩短解题时间。有的玩家会使用“1.5 Click”技巧,更快地发现周围的地雷,而也有玩家选择不标记地雷。目前,形成了专门的扫雷玩家社区,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Minesweeper.info等网站上。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截至2025年,最快完成扫雷三种难度记录的是Kamil Murański于2014年创造的38.65秒。
计算复杂性
2000年,萨迪·凯(Sadie Kaye)提出证明:在扫雷游戏中,给定一个由已揭示、已正确标记和未知状态的方格组成的雷区,且所有已揭示方格的数字均已显示,判断是否存在一种地雷布置,使得该局面符合游戏规则,这一问题是NP完全的。她使用构造性证明,即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将任意布尔电路(英语:Boolean circuit)快速转化为这样一个雷区;而且,该雷区存在合法的地雷布局,当且仅当原布尔电路可满足(英语:Circuit satisfiability problem)。利用这种地雷布局作为证明证据,就证明了该问题属于NP类。
不过,如果一个扫雷局面已经保证自洽(数字、标记和未知方格之间没有矛盾),那么判断其是否有解的问题目前虽未被证明为NP完全,但已被证明为co-NP完全(英语:co-NP-complete)。在这种情况下,扫雷还表现出类似于k-SAT的相变现象:当雷区中超过25%的方格含有地雷时,要解出局面就只能依赖猜测,而猜对正确地雷布局的概率非常低,并且随着局面规模增大,这个概率会呈现指数级下降。
此外,凯还证明了无限版扫雷具有图灵完备性。
微软扫雷
《微软扫雷》(英语:Microsoft Minesweeper),过去简称《扫雷》(英语:Minesweeper)或者《花园》(英语:Flower Garden;意大利语:Prato Fiorito);是一款由库尔特·约翰逊(Curt Johnson)为IBM OS/2系统创作的扫雷类型的电子游戏,这款游戏后来被其友人罗伯特·唐纳(Robert Donner)移植到Windows,这两人在当时皆为微软的雇员。该游戏最初是1990年发行的《微软娱乐包1》中的一款游戏,并于1992年取代了Windows 3.0的Reversi成为Windows 3.1自带的游戏之一。 随后的Windows版的扫雷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Windows Vista发布后,Oberon Media重制了该游戏。在Windows 8及其后的Windows,该游戏被移除,但Microsoft Studios依旧发布了这款游戏的新版本,该版本由Arkadium开发并登陆Microsoft商店。
玩法
游戏的目标是将所有没有地雷的方格全部翻开,并且不翻开任何有地雷(实际为水雷,与游戏标题《Minesweeper》的本意“扫雷舰”相对应。),大部分地雷的位置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但亦有一部分需要靠碰运气,通常为一半—一半的正确率。点击任何方格都可以将其翻开,如果与这个方格相连的大片区域都不是雷区,则它们都将被翻开(显示为空白方格),如果这个方格周边8个方格有地雷,则会根据地雷数显示对应的数字(通常为1()~8(
))。
为了避免触雷,玩家可以通过右键点击被其怀疑有地雷的,未翻开的方格,为其放置旗帜,且放置旗帜的方格在去掉旗帜前不能再被翻开(如果被标注的方格不是地雷,剩余地雷数仍会减少)。此外,玩家还可以使用问号
(在方格放置旗帜后再点击一次右键)标注其无法确定是否安全的方格。玩家需要翻开所有的没有地雷的方格以赢得胜利,胜利后,即便玩家从未放置旗帜,所有有地雷的方格会自动被放置旗帜(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版则会自动扫描整个地图并显示地雷的位置)。与之对应的,如果玩家把一个没有地雷的方格插上了旗帜并在随后触雷,之前被错误地插入旗帜的方格会变成一把红叉,以提示玩家设置错误。
该游戏有以下几种等级:
初级:8 × 8,10颗地雷(Windows 98或以前)或9 × 9,10颗地雷(Windows 2000 或以后)
中级:16 × 16,40颗地雷
高级:30 × 16,99颗地雷
自定义:最小可从8 × 8到最大宽度30 ×高度 24,10至668颗地雷(地雷数最多为(长 − 1) × (宽 − 1) )
发展
在Windows 3.1上执行的原版《扫雷》,该版本最初来自《微软娱乐包》,直到Windows XP,该游戏大部分语言版本都采用的是这样的界面。
在早期的版本中,玩家可以通过作弊代码得知地雷的位置。
Windows 2000及随后的Windows版本中,该游戏拥有了《花园》这一别名,例如其意大利语版的名字即为《Prato Fiorito》(字面意思:花田) ,游戏中原本的地雷(及其程序的图标)也被替换成了花朵。
MSN版
2003年,微软为其新发布的Msn messenger 6.0内嵌了一款名为《Minesweeper Flag》(中文版仍然翻译为扫雷)的该游戏的对战版,这一版本为网络对战模式,玩家需要找到比对手更多的地雷以赢得胜利。
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版
在Windows Vista上执行的,使用花园主题的《扫雷》,该版本由Oberon Media开发。在花园主题下,花朵代替了地雷,并且在玩家误触花朵后亦有与原版扫雷主题完全不同的音效。
该游戏的地图颜色在Windows Vista以及Windows 7中被由无彩的灰色改为了较为鲜艳的蓝色以及绿色,图标也被设计成了较为精细的Aero风格。并加入了较之雷区主题(在游戏中名为扫雷)和谐的花田主题(在游戏中名为花园),两者可以自由切换,地图颜色同样可以在“银色和蓝色”以及“绿色”间自由选择。该版本由Oberon Media创造。这一版本会按照用户所在的地区自动选择默认的主题以避免刺激那些生活在饱受地雷之苦的地区的用户,然而由于Windows的机能限制,游戏的图标以及名称无法在修改地区设置后就随之改变,游戏的帮助文档也完全基于雷区主题书写同样给玩家带来困惑,故仍有部分玩家呼吁将这款游戏从Windows中移除。
Windows 8及后来的版本
微软在这一版本中删除了《扫雷》及其他预置的游戏,取代《扫雷》的,是一款由Arkadium开发并登陆Microsoft商店的,同名的,包含广告的免费游戏。游戏中包含每条时长30秒的广告,后续版本中,玩家可以通过升级到高级版(按月或者按年付费)来移除广告。多家媒体批评这种做法过于贪婪。游戏主题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早期仅有“现代”和“花园”两个主题,且部分地区只能看到后者),并加入了每日挑战以及冒险模式。
Windows 10版扫雷的普通版拥有7种可玩的模式:经典(8×8)、简单(9×9)、中等(16×16)、专家(30×16)、自定义、冒险、每日挑战 ,同时还能显示玩家获得的奖项与游戏的教程。
评价
《商业内幕》杂志把该游戏评价为Windows系统中具有“标志性的地方”(iconic part)。